1.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上)

01. 实践

概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最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 实践中介:一是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客体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变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力量作用于客体,形成了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事物

客体主体化: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实践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

  •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科学文化实践
  • 社会政治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0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本质的看法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看作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认识看作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反映的攀写性)
  •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创造性),能动的创造性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尤为重要。
  • 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攀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 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认识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人类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局限性

理性认识:人借助抽象思维,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互相包含。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获取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材料进行处理加工。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作用。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的飞跃,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0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

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的比安政发展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2.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下)

0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客观性的两层含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含义: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认识按照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相对正确的反映。;人类对已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扩展,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深化。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包含的。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根源: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与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对立、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02.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依据: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03.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及其基本特性

价值: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既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及其价值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

价值评价基本特点:以求善美为认识目的、受主题意志的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依据,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真理。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04.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正确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认识。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的结合。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必然性:规律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自由:是表示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状态。

自由是有条件的:一种是认识条件、一种是实践条件。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补充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守正: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创新: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符合的旧观念。

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
最后更新于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