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上)

0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和前提。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基本分野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早做出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02.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概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

生产力: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三要素: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第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都有机统一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03.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交往及其作用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概念,具体来说,可以将交往划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的进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

生产方式和发展变革时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普遍交往时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世界历史的形成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路径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下)

01. 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过程中推动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人类自身又不断的得到改造和发展,不断实现着人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

  • 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 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形态从低到高的发展,二是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
  • 社会进步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

人的发展:

  • 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既包括人类整体的发展,也包括人类个体的发展。
  • 人的发展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自由程度的提高。
  • 人的发展程度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的每一重大进步都是人类走向彻底解放的必要阶梯。
  • 唯物史观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为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自由个性的阶段。
  • 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得到真正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三者的统一。经济基础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社会历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达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多样性: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特点。

社会形态更替中的必然性与选择性

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不可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选择性:

  •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为人类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 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02. 文明及其多样性

文明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

社会形态更替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文明形态的更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文明的多样性

尊重文明多样性。

03.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队矛盾,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社会发展的其他动力

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系统,其中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还有以下:

  •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革命:阶级斗争最高阶形式,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
  • 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性质上,表现为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程度上,表现为加快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

  •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 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04.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概念

两种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原则

  • 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
  •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 人的认知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创造者。
  •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
最后更新于 2024-11-05